星期日, 10月 22, 2006

男女大不同:如何讓火星男人與金星女人相愛無礙

男女大不同:如何讓火星男人與金星女人相愛無礙
Men Are From Mars, Women Are From Venus---A Practical Guide For Improving Communication and Getting What You Want in Your Relati
作者:約翰.葛瑞/著
譯者:蘇晴
出版社:生命潛能
出版日期:2004 年 05 月 01 日
語言別:繁體中文

這本書是書豪推薦我看的。所以讀了一下。以不太嚴肅的角度來說,書還蠻有趣的。

我個人不是很喜歡這類書。這種兩性關係的書,通常都寫得好像星座書一樣,把人們分成一類類的。他們嘗試分析,卻沒有明確的理論基礎,大部分的情況下,你會讀到的都是『女人是怎樣怎樣』,『男人是怎樣怎樣』;雖然繁瑣的數據會削減閱讀樂趣,但是這種書寫方式,讓我感覺很像是一種傳教行為,感覺好像是某個牧師整合了信眾的聖靈體驗所寫出來的書一樣.....

除此之外,有相當的程度,這類書都在潛在地貶低男性特質!不懂得有品質的生活,粗糙而獸性的心靈....orz 我不否認男性有很多矛盾的心理情結,但是這些情結刺激他們去追求成功。

這本書當然有些不錯的觀察,但是以男人的角度來觀看對於男人的觀察,有些部份我還是無法認同的。

不過我個人是蠻認同男人橡皮筋的說法,我自己就有特別強烈的獨處需求,即使是對同性友人也一樣,整天混在一起其實不會讓我覺得很舒服。

火星人重視力量、能力、效率和成就。他們以實際行動證明他們的能力,並培養力量與技能。他們由達成結果的能力來詮釋自己的存在意義。主要是以成功和成就來經驗圓滿。

男人透過他達成結果的能力來詮釋自己的存在意義。


不只是“好天氣朋友

女兒蘿恩出生後一星期,我和太太邦妮真是精疲力盡。每晚蘿恩都把我們哭醒,邦妮生產時產道破裂,吃止痛藥還是幾乎不能走路,我請了五天假在家幫忙,我上班後,她似乎比較好了。

她藥吃完了,沒有告訴我,我弟弟來探望她時,她卻請他幫忙去買。我弟弟一出門就沒有回來,因此,她忍著一整天的痛照顧新生兒。

我不知道她那天的慘狀,當我回家時,她很難過,而我誤以為她是因壓力而責備我。

她說:“我一整天都在痛.....止痛藥沒了。我在床上躺一整天,根本沒人關心我。”我自衛的說:“你為什麼不打電話給我?”

她說:“我請你弟弟去買,他忘記了!我整天都在等他回來。我還能做什麼?我幾乎不能走路。我好像給遺棄了!”

這時我爆發了。我那天情緒也很不穩,我氣她沒有打電話給我,氣她在我不知道她痛的情況下罵我。我們彼此以嚴厲的字眼責備對方後,我走向門口,我累了、急了、聽夠了;我們兩人都到了極限。

然後,改變我人生的事發生了。

邦妮說:“停下來,請不要離開。這是我最需要你的時候。我在痛,我白天都不能睡覺,請聽我說。”我停下腳步聽。

她說:“約翰.葛瑞,你是個“好天氣朋友”!當我是甜美、可愛的邦妮時,你在我這邊,但當我不是時,你就會走出門外。”

她停下來,眼睛充滿淚水,改變聲調說:“現在我正在痛苦中,我無法給你什麼,這是我最需要你的時候。請抱著我,什麼也不必說,我只要感覺你的手臂環繞著我就好了。請不要走開。”

我走過去安靜地抱著她,她在我懷裏哭著。幾分鐘後,她向我道謝我沒有離開她,她告訴我她只是要感覺我抱著她。

在那一刻我才瞭解無條件的愛的意義。我總以為自己是個有愛心的人,但她說得好,我是個“好天氣朋友”,她快樂可愛時我才愛她,她不怏樂成難過時,我因自覺受到責備而和她爭論或疏離她。

那天,我第一次沒有離開她,我留下來了,感覺很好。我成功地在她需要我時給她一些她需要的支援,這種感覺像真的愛情,照顧另一個人,信任彼此的愛,在她需要時寸步不離。我驚歎於用這個方法支持她是多麼容易!

我過去怎會錯失這機會呢?她只要我走過去抱著她。別的女性也許馬上就可以知道邦妮的需求,但身為男人,我不知道踫觸、擁抱、傾聽對她有那麼重要,知道了這個不同後,我開始學習與太大相處的新方法。我從沒想到可以這麼輕易地解決衝突。


男人學習如何給與更多的首要步驟,是瞭解犯錯與失敗都無所謂,而且不必有答案。
我記得一個女人的故事,她抱怨男朋友從來不和她溝通未來的婚姻計畫。對她而言,似乎他不像她那麼在乎婚姻。有一天,她對男朋友說很高興和他在一起,即使他們會很窮,她也要和他在一起,第二天,他就求婚了。他需要她的鼓勵並相信他有充分的能力,然後他才能表現他在乎的程度。

當女人談論問題時,男人會對失敗感到敏感,就像女人沒獲得她們需要的注意時,也會一樣敏感。這就是為什麼有時他很難去傾聽的原因。他要成為她的英雄。當她不管什麼事都失望或不高興時,他會覺得自己像個失敗者,她的不快樂證實了他的恐懼:“我不夠好。”許多女人至今仍不知男人有多脆弱、多需要被愛。愛就是讓他知道他有足夠的能力可以滿足別人的需要。


一個矛盾論調:你因與伴侶在一起覺得安全,所以內在恐懼才有機會浮現,但恐懼一浮現,你便又害怕得不敢分享自己的感覺。

星期三, 10月 04, 2006

風格是思想的外衣

建築的表情:建築風格與流行時尚的演變 The Look of Architecture,作者: 魏滔‧黎辛斯基

我一向很喜歡黎辛斯基的書,不過這本書感覺還蠻像他的建築散文集,沒什麼主旨。我並沒有很喜歡,不過裝訂和設計到是蠻精緻的。

十七世紀的英國作曲家山繆.衛斯理(Samuel Wesley) 說得漂亮:『風格是思想的外衣。』

“Style is the dress of thought; a modest dress, Neat, but not gaudy, will true critics please”

Philip Johnson :「風格試是一種作業的氛圍,一種讓你一躍騰空的跳板。」

香奈兒夫人:「時尚會成為過去,但風格屹立不搖。」

王爾德(Oskar Wilde):「在重要的事情上,風格就是一切。」

星期二, 8月 29, 2006

跨領域研究

剛巧今天去圖書館翻《數學傳播》118 期時,看到訪問李文雄院士的文章,裡頭提到:在跨領域合作時,數學家不能夠只做人家提出來的問題,要能夠提出新的問題。

後來我翻到 116 期專訪 James A. Yorke 教授的文章,裡面有一段也非常棒,對於跨領域的人應該都很有幫助。

(註:其實這篇文章可以免費線上閱讀,不過我把幾段摘錄如下,點圖可放大)

1

2

3


超越後進發展-台灣的產業升級策略

最近在唸『超越後進發展-台灣的產業升級策略 』這本書。可是老實說,已經碩二了,我已經有點沒有心力細細推敲內容,只能當作休閒讀物。

網路上到是有不少對這本書的評論和感想。例如:書評:超越後進發展-神遊威瑪的Lorenz,或者『現代性的形構:戰後台灣資本主義轉型的勾勒與分析

我注意到的一個有趣的地方是,書中論證:我們印象中台灣是以中小企業為主的印象,其實是以傳統機械產業等為基礎,實際上,在電子業中,中小企業並沒有發揮什麼優勢,甚至,他們的附加價值比大企業還低。而我們會產生這樣的錯覺,有一個可能是,很多我們印象中的股王,都是高科技產業的大企業轉投資之後的成果;但是文中提到的企業,我的感覺似乎仍是以高科技中的代工製造業為主,而後來比較有名的聯發科等以開發設計(我這裡還不是指研發,我是指設計意味更重一點的 fabless IC Design 領域) 為主的公司,似乎都沒有提到。當然那些公司也可能是大企業轉投資的,不過,我還是有點懷疑就是了。

不知道是不是我太晚讀這本書了,其實書中的論述我的感覺是沒啥新意,像是作者認為服務業不錯,但這早就是大家都知道的了。或許這在三四年前還是很新穎的觀點吧.........。

作者從廠商網路的角度談到,像台灣這種代工型的產業,可替代行很高,缺乏網路關係。也很難建起相互扶植的產業鍊。因為大部分的精密元件都是從國外進口,廠商擅長的是製程改進,而像台灣這樣的小島國,也沒有明顯的薪資成本差異,因此產業內競爭激烈,網路也建不起來。(這裡指的網路應該是像豐田看板式管理那類的產業鍊)

可能的解決方案除了轉向服務業外就是產業升級,不過書中的觀點似乎沒什麼令人振奮的部份。

星期一, 5月 01, 2006

辭典編纂工程

今天利用閒暇把一本小書讀完,《OED的故事:人類史上最浩大的辭典編纂工程》,會挑這本書來讀的是因為我之前讀過該作者的另一本書《瘋子、教授、大字典》。

在『字典』隨手可得的今日,一切『字義』都可以從字典裡得到釐清,很難想像沒有字典的時代,如果有不懂的字該如何學習?尤其是階級分明的時代,在沒有字典的情況下,自學顯得多麼困難。

在此之前,我從來沒有想過字典的由來,似乎有點與天地同壽的意味;提到編撰字典,我想到的就是在現有的字典上擴充新字而已。寫一本書,一篇論文往往就要耗費多年的時間,編撰數十冊的大字典的難度可想而知;在這本書中提到的巨大的金錢消耗,時間消耗,都不足以讓我驚訝;最讓我驚訝的是,大量的義工自願耗費閒暇時間為 OED 的編輯提供詞條,以及決定字詞定義的主觀性。

猶記得兩年前,有人介紹 Wikipedia 時,我還曾在 blog 上寫一篇文章質疑這種網路百科的可信度和可行性。但是現在我完全收回我的話。

這兩年來,其詞條的增長速度特快,數學相關詞條我想應該已經超越 MathWorld 了。Computer Science 或者 Physics 領域的詞條數目也很可觀。實際上,我在採用 Answers.com 的服務時,十之八九跳出來的也都是 Wikipedia 的頁面。

在研究上,我常使用各種學術資料庫和搜尋引擎,當我碰到不明白的用詞時,第一時間就是連上 Wikipedia。就我自己使用的觀感,Wikipedia 的內容算不上很好。對一些抽象的,理論的用詞,往往解釋得不是很清楚(不夠 insightful),相關知識之間的整合也有待改善。(當然也是有寫得很好的詞條)

關於這點,我想可能很難有良好的解決方案,不過在作為知識的傳播者上,他的角色是可以肯定的。如果我們允許耗費數十年的時間來編撰 OED,那麼成立至今僅僅五年就有今日成就的 Wikipedia 當然是相當值得期待了。

換個角度來看,對於快速取得對另一個領域或者未知名詞的概念,其實這樣也就夠了。比起百科全書這麼權威式的出版物,我更傾向於把 Wikipedia 看成是一種複合型態的工具"書"。

E. Bright Wilson 在 An Introduction to Scientific Research 中,將學術文獻分為幾類 Encyclopedias, Literature Guides, Handbooks, Books, Reviewed Journals, Abstract and indexing journals. 就我自己的領域 Computer Science 來說,大量的文獻都已經網路化,除了收費的學術資料庫之外,很多學者也都把自己的文章放到網路上,包括各式免費的 technical reports, survey, reviwes。在一個做研究這麼方便的時代(至少跟前人比起來),百科全書的完備和精緻未必那麼重要了,廣泛地爬梳知識,並對可靠的網路資源做篩選和索引,其實在相當程度上就已經足夠了。(這樣的說法顯然有點何不食肉糜的感覺了,畢竟鍊結到學術資料庫裡的文章就不是人人可以閱讀了。而且也不是每個領域都像 Computer Science 這樣蓬勃發展。)

Ref. : Wikipedia Governance 維基百科的治理

P.S. : 有意思的是雖然依賴大量的義工,但是 Wikipedia 和 OED 都一樣,基本上還是依賴少數『狂熱貢獻者』....書中強調該時代雖然沒有完善的字典,然而,有錢有閒的精英族群,其知識之廣博的程度可能遠遠超越任何一個時代。以至於報紙上的報導往往簡潔到可以說缺乏足夠的資訊。然而,在今日這個知識經濟時代,就以台灣來說,每年有多少的碩博士產生?足夠的人力來執行這個計畫顯然不是問題,倒是如何維持他們的熱情?

Update 2006-09-05:
Ref. : 誰創作了維基百科? - Blog on 27th Floor

相反觀點!非精英貢顯最多...:) 誰才是對的呢?

Tag: []

星期二, 3月 21, 2006

世界是平的

世界是平的 - 把握這個趨勢,在 21世紀才有競爭力
The World is Flat
作者: 佛里曼/著
譯者: 楊振富‧潘勛
出版社:雅言文化
出版日期:2005 年 11 月 23 日
語言別:繁體中文
定價:390 元


老實說我不是很喜歡這本書。就像大多數我給這類書的批評一樣:充斥宣傳文字。雖然說實際上作者本身剛好是新聞工作者....呵呵。

舉個例來說,『戴爾衝突防治理論』就是一個聳動卻無深刻內涵的名詞。

當然,並不是說讀完這本書毫無助益;只是,我對一本書的期待並不止於此。在這個時代,似乎人人都想當觀察家(我覺得這個名詞等同『預言家 2.0』!哈哈) 但是這在這觀察之外,能夠提出些什麼見解才是重要的。

一個平常有多少注意一點 IT 新聞的人,難道不知道現在不止程式設計的工作可以外包到印度,而且連服務業都可以嗎!?

如果從報導的角度來看,佛里曼的確是個成功的作者。明快的節奏和動人的筆觸,將他所蒐集的眾多資料鮮明而充滿渲染力地表達出來。看著他的文字,還真彷彿地球儀就在你眼前攤平一樣。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毫無疑問,我會給佛里曼很高的評價。

但是,如同我之前所說的。這不過是善於說故事而已。(雖然這並不容易) 距離『大師』或者『觀察家』還遙遠得很。佛里曼所舉的十台推土機,斧鑿痕跡太深,讓人覺得是為了寫書而架構出來的觀察。

對於對網路發展十分關心而且熱血的朋友,我會極力推薦;對於網路發展視若無睹的人,我更是認為必讀,佛里曼說故事的功力,絕對會讓人熱血起來。但是對於網路發展深刻思考的人,我會覺得這本書可以拿來打發時間.....

UPS 在馬里蘭州提蒙尼姆(Timonium)設有一個智庫,叫做『營運研究部門』,專門研究供應鍊的運算法。這個數學『門派』叫做『包裹流科技』,目的是要配合每天的全球包裹流,不斷地重新佈署 UPS 的卡車、輪船、飛機和分類能力。...略...UPS 也聘有氣象學家和戰略威脅分析家,隨時追蹤任何他必須克服的天候或地緣政治上的風暴。餵了讓供應鍊更流暢,UPS也是世界民間最大地無限通訊使用者。...略...哦,我有沒提到UPS還有一個金融部門,UPS融資公司,可以在供應鍊中代你墊款,尤其如果你是小企業,一時資金不夠的話。(pp. 134)


但是為什麼要等到最近幾年,才能在美國看到科技大躍進所帶動的產能提昇?答案是:相輔相成的科技及其搭配的作法與習慣,都需要時間匯聚起來,才能帶動下一波的產能大突破。

只引進新科技是絕對不夠的。新科技一定要結合新作法,產能才會升級。沃爾瑪本來就是消費者可以一次購族六個月所需肥皂的量販店,是在他把這種零售型態和全新的供應鍊結合之後,財產能大增的。有了這種水平整合的系統,堪薩斯市的顧客在沃爾瑪的架上取了什麼,華南沿海的供應商就知道該補什麼貨。(pp. 159--160)


若是從印度勞工的觀點,外包這種跨國合作卻是『幫助開發中國家的人民向上提昇』的別稱。世界沒抹平之前,印度人的天賦往往只能在加爾各答與孟買的碼頭等著敗壞。外包卻讓他們有史以來第一次,可以發展自己的天賦,好好善用來賺錢。(pp. 184)


此外,我個人蠻喜歡第十一章『對許多人來說,世界一點都不平』,尤其是『力量太弱』一節裡提到的關於 HP 的例子(pp.332)。

我跟麥當勞查證後,就提出了『黃金拱門衝突防制理論』。黃金拱門理論認定,當一國的經濟發展到中產階級的規模已稱得起麥當勞連鎖時,他就變成麥當勞國家。麥當勞國家地人民是不會再喜歡打仗的,寧可排隊等漢堡。雖然我有點是在開玩笑,有一點我卻是認真的:一個國家一旦融入全球貿易,生活水準提高了(麥當勞就是象徵),戰爭對勝者與敗者的代價都會高到可以止戰的地步。(pp. 358)

同樣的精神,也同樣的半開玩笑,我提出『戴爾衝突防治理論』(The Dell Theory of Conflict Prevention):在抹平的世界中,just-in-time 全球供應鍊在預防戰爭方面,比起象徵生活水平提昇的麥當勞,發揮的力量將會更大更多。

戴爾理論明言:世界上,隸屬於某一個全球供應鏈的任何兩國,只要還在相同的供應鏈裡,戴爾之類的,就不會真的開戰。大型供應鏈裡的人不會再想打 old-time 的戰爭了。他們要的是 just-in-time 的出貨或提供服務,享受這樣帶來的生活水平提昇。(pp. 358--359)


Ref.: Sounds and Fury:世界不是平的

星期三, 3月 01, 2006

上帝怎樣擲骰子

我手上這本《上帝怎樣擲骰子》是凡異出版的,除了年代久遠之外,很奇怪的是竟然沒有作者資訊,凡異的引進的大陸作者的作品好像都是這樣,不知是否有何政治考量。

我上網查了一下。這本書是陳克艱先生所寫,1987年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陳克艱
1981年獲華東師範大學數學碩士學位。
主要從事哲學史、經濟史、思想史等方面的研究。
現任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思想文化史研究室副主任,兼任圖書資料室主任,副研究員。


這是一本有意思的小書,雖然我不是看得很懂。這是一本從哲學的角度談機率的書。

量子力學的發展史中,沒有比愛因斯坦的一句『上帝不擲骰子』更能凸顯整個理論發展帶來的矛盾和衝擊。這本書從貝氏(Bayes)的『先驗機率』,也就是隱含因果關係的機率,和『頻率機率』,也就是事件發生次數逼近無限大時之值的機率;這兩種對於機率概念的詮釋開始談起,涉及認識論,歸納,邏輯等等。

在這裡我不多做引述與談論。畢竟我一開始就說,我不是看得很懂。(希望作者不會覺得太傷心.....^^|||)

不過這的確引起了我對這方面理論的興趣。實際上,在讀『統計改變了世界』時,裡面就談到了統計結果並不隱含因果關係,即使 99% 有煙癮的人都得到肺癌,也不能夠就此斷定吸煙會導致肺癌。然而,書中並沒有談及道理何在。這本有意思的小書倒是指引了我方向。


在費曼的一個經典故事裡,也暗示了他對機率的看法。

他的第一任妻子生了病,醫生要替她開刀,費曼十分擔心,醫生就提出了成功率的數據安慰他,但是費曼反駁到:難道你不知道機率對事件本身是沒有意義的嗎?

Btw, 我們都知道經濟學大師凱因斯的博士畢業論文是關於機率的,但是一般咸認他對於數學沒啥貢獻,但是似乎並非如此,這本書不但花了一章談凱因斯的機率觀,也提到了哲學家羅素對他論點的極高評價。


Tag: [], [], []

星期五, 2月 17, 2006

人是萬物的尺度

萬物的尺度:一個理想、兩個科學家、七年的測量和一個公制單位的誕生
作者: 亞爾德/著
譯者: 張琰&林志懋
出版社:貓頭鷹
出版日期:2005 年 08 月 14 日
語言別:繁體中文
定價:370 元


這本書,我很難去評判好看或不好看。

這本書花了很多內容去描述當時政治動盪的社會與科學界,還有許多關於大地測量,天文測量,以及測量過程的艱辛。(副標題其實就暗示著這個任務的艱鉅)

對於天文與大地測量方面的理論有偏好的讀者,我想這本書應該蠻值得一讀的。但是像我這樣對於這些東西一點興趣也沒有的人,其實這樣的內容是有點沉悶。

但是我不願意就這樣說這本書不好看。對科學來說,繁瑣的實驗和計算才是常態。尤其是測量這樣的學問,枯燥而沉悶的觀測與計算本身更佔了重要的角色。難道作者會不知道要避開這樣內容,盡量寫一些有趣的東西嗎?

也許這樣做比較好,然而,這樣做可能卻也多少有點對不起書中的主角,德朗柏與梅杉。這兩位科學家跋山涉水,堅忍地完成任務,這些日子中大多是枯燥無味的。就算是雨林探險隊,難道每一天都會有故事發生嗎?冒險經歷中可能有九成以上是在抱怨該死的蚊蟲和濕熱的環境。

而且,這樣一個受社會,科學界注目的任務,其身心的壓力在大自然,政治,以及地方百姓的刁難下,在忍受任務的困難和壓力之後,還要進行令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大量計算,這是要有多大的毅力才能完成。

如果只是輕鬆帶過這些計算與觀測的細節,我們又如何能感受到梅杉的精神壓力?

我覺得最精彩的部份,就是故事進入尾聲之後,德朗柏整理梅杉遺稿和作者對整個事件的回顧與評析。或許這本書的故事不是那麼生動有趣。(其實除了少數幾本之外,這種有科學史意味的書都不太有趣) 但是作者的寫法,我覺得還蠻能讓人感受到,梅杉的偉大。

我們在書中可以看到,任務的負責人梅杉為了測量的錯誤,在崩潰的邊緣掙扎,甚至到死前都還念茲在茲。故事也不斷暗示我們,梅杉拋棄了科學家的尊嚴,修改了數據;但是到了故事的尾聲,整個情況卻開朗的起來。

原來梅杉所憂心不已地觀測錯誤,其實一方面是就有理論的侷限,另一方面,是對誤差估計的知識的匱乏。在那個年代,誤差的觀念並沒有被完整的討論,對於數據的分析,基本上只是依賴科學家的主觀。而梅衫所修改的數據,僅僅只是將數據『變得更好看』而已,他藉著已知的數據(來自德朗柏)和舊有的理論,回頭去『調整』了數據,但是卻保留了測量的結果。而後證實,地球地經緯並非平滑等長,這些『誤差』其實才是正確的,也就是說,梅杉保留下來的誤差,引領了理論的進步。

設身處地替梅杉想想,一個白手起家的科學家,在愚民和貴族政權交替的那個時代,以最優秀地測量專家的身份,進行一項測量地球經緯以決定公制的任務,不但是意義重大,更是責任深重。不但困頓勞厄,最後死在工作上,在他接下這個任務的日子裡,沒有一日不受誤差的折磨。家人的期望,社會的期望,國家的期望,還有,全世界的科學家的期望,這個壓力是多麼地沈重。身為科學家,任何一點瑕疵,都逃不過他那些同儕,專業的懷疑者,最聰明的腦袋和最銳利的法眼。

然而他還是選擇了維護身為科學家的自尊。

令人感動。


想到近年學界越趨競爭,越來越多的造假行為出現,我想這本書真的值得大家一看。這個故事不是關於沙漠裡的研究中心,也不是某個偉大的科學發現,更不是在某個島上的採集遊記,而是關於一個艱鉅而無趣的任務,我想這相當程度上表現了研究生活的真實面。也提醒我們,科學家都是熱衷於追求名聲的,雖然有的是追求來自社會的名聲,但是也有的是追求來自永恆的名聲。


Tag: [], []

星期四, 1月 26, 2006

How to Get a PhD


如何拿博士學位 How to get a PhD : a handbook for students and their supervisors
作者: Derek S.Pugh/著
譯者: 戴靖惠
出版社:弘智
出版日期:2002 年 02 月 21 日
規格:平裝 / 253頁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
ISBN:9570453494


第一章 邁向研究生之路

甫獲得進入博士班就讀的時候,絕大部分的人就會認為自己是才智過人的知識份子。不久,當他們真的接觸了學術文獻以後,很快就會開始懷疑這樣的自我形象認知。透過和教授們或博士班學長姐之間的接觸,博士班新生瞭解學海無涯,眼見著別人一直在期刊或研討會上發表論文,對自己的信心和認知也會逐漸動搖。在經歷這個我自我懷疑與反省的階段以後,一位成功的研究生會學到箇中要訣,將自己定位成一個足以勝任各種挑戰的專業人士,不但懂得如何表達自己的看法,同時,他也清楚的瞭解自己的侷限。由於知道自己的不足,研究生會試著尋找自己需要的知識,勇於承認自己在某些領域上的貧乏,而分因為派霸別人覺得自己愚蠢而不懂裝懂。這正是研究生們應該要達到的境界。(pp. 004)


第二章 進入研究所系統

『科學方法』,更是用於撰寫論文,而不是執行研究的方法。(pp. 019)


第三章 博士資格的本質
首先,我們以歷史背景及現況討論英國大學學位結構的意義。
  • 傳統上,獲得學士學位意味著該名學生已獲得一般性的教育(general education)(大學教育的專精化是在十九世紀發展出來的)。
  • 獲得碩士學位表示有實際任職的資格。最初,這意味著從事神學工作,亦即取得在教會任職的資格,但後來碩士學位逐漸普及到各種學科,譬如企業管理,土壤生物學,電腦,應用語言學等等。獲得這個等級的學位意味著已經具備某個領域中的進階知識。
  • 取得博士學位等於擁有授課的資格,可以成為大學師資的資格。(略)
(pp. 021~22)

博士學位的概念則相當清楚,他是學院所頒發的最高學位,獲得博士頭銜即表示他所說的話和大學教師一樣值得聆聽。(pp. 22)


實際上,英國大學中博士學位制度是相當晚近的發展,大約在二十世紀時才從美國引進這個概念。(pp. 022~023)


究竟怎麼樣才稱得上是『完全的專業』?
  • 首先,在最基本的層次上,你必須要有些東西想說,而你的同儕也會想要聽。
  • 第二你必須能掌握關於研究主題的動向,以便評估他人對這個主題研究有何價值。
  • 第三,你要非常敏銳,以釐清自己在此一領域上究竟能夠有何貢獻。
  • 第四,你要隨時保持職業道德意識,在不踰矩的範圍中進行你的研究。
  • 第五,你必須具有適當,合時宜的技術,同時也要警覺這些技術的侷限。
  • 第六,你必須能夠在專業場域中有效地傳達你研究的結果。
  • 第七,所有的工作必須在一個國際性的脈絡中進行,和你共識的專業同儕必須是世界性的。(略)
(pp. 023~024)

如果你寫一篇關於自己研究領域的文章,不應該是因為覺得有趣,或是只因為別人都這麼做(雖然兩者都可能屬實)。你應該是為了把握機會證明自己對真正的『專業研究』有成熟而透徹的領會,所以可以充分運用研究素材。(pp. 025)

或許,從訓練的角度看,博士論文的要求不用太高,而是應該展現出自己的專業素養和能力,但是推及『寫一篇關於自己研究領域的文章』是否又太過投頭。做研究難道只是為了證明自己有能力,而不是追求真理嗎?



第六章 博士論文的形式

博士論文的最又一個元素必須要對該論文的貢獻加以說明,通常是由你自行評估此論文對於該學科的發展有何重要性。在這個元素中,除了強調此項研究的意義之外,也可以指出其侷限所在,並且對未來的研究方向提供建議等。(略)

或許對你來說,評估自己的研究,指出自我侷限或以此眺望遠景,似乎有點彆扭。你是否覺得自己的研究無懈可擊?你的看法是否多少會有所偏差?然而。我們在第三章便不斷地強調博士學位的意義:你不是為了研究而研究,而是為了證明自己是一個專業的研究者,能夠精確地掌握研究領域的最新狀況。並且有能力評估各項新的發展---包括對於自己或他人的研究。(pp. 073)


後來地研究則透過與學生,指導教授,審查委員的訪談,進一步歸納出九種對於博士研究之原創性的定義(Phillips 1992):

  1. 進行從未有人做過的實證研究。
  2. 創造從未有人做過的綜合研究(Sybthesis)。
  3. 重新詮釋已知的素材。
  4. 嚴格檢視國外已經做過,但尚未在國內進行的研究。
  5. 將某像技術運用在一個全新的領域上。
  6. 將舊議題找到新的證據。
  7. 以跨學科的方式及不同的方法論進行研究。
  8. 檢視某學科中尚未被探討的新領域。
  9. 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為知識再做補充。
(pp. 075~076)

此外,多產的作者對於寫作也顯得比較興致勃勃。他們提出幾項有助於提高生產力的策略 :

  1. 訂定一個概略的計畫(但你不宜定非一此進行不可)
  2. 一次完成一個章節,可能有助於讓你的工作更井然有序。
  3. 可能的話,使用文字處理機。
  4. 至少修訂或重新起草兩次。
  5. 每個星期至少固定花 2~5 個小時寫作。
  6. 找個安靜的環境寫作。可能的話,在固定的地方寫作。
  7. 為自己訂定目標。
  8. 請同事或朋友為初稿提供意見。
  9. 和信任的朋友或支持你的同事合作。
(pp. 083)

第七章 博士的歷程

一旦發現有人已經發表類似的研究,很多學生會因此自我否定,認為自己努力一點意義或價值也沒有。即使是指導教授,面對這種情況時,他們也不確定如何定位學生的研究工作。然而,事實上,你根本無須擔心自己浪費了時間。
(略)不管你的發現支持或駁斥已經發表的研究,對於該領域的知識一定有某種程度的貢獻。
最糟的事情並不是別人發表了和你一樣主題的論文,而是你從來沒有發現有這樣的研究存在。身為一名研究者,你必須非常熟悉在這個領域中的動靜,並且隨時掌握各項新的發現。(pp. 100)



Tag: [], []

星期三, 1月 25, 2006

雖然因為缺乏天份,他的天才沒有外露出來。

『任何人即使沒有什麼天資,只要嚮往真理,而且不停地關注於求得真理,也可以進入原本保留給天才的真理殿堂,所以他也就變成天才--雖然因為缺乏天份,他的天才沒有外露出來。』

西蒙•維爾 (Simone Weil, 1909-1943)


摘錄自高涌泉,『另一種鼓聲』,第43章『安德列與西蒙』。

很久以前就讀過這段話,我一直看不懂這段話,什麼叫做『雖然因為缺乏天份,他的天才沒有外露出來。』

今天在散步時終於想通了。有一些天才,是特質上的表現,譬如很聰明,有絕對音感,或者過目不忘。對於他們的學習能力,已經進入到了非人哉的境界。

還有另一類的天才,或許他們沒有那麼炫目的特質,但是他們達成的功業卻足以與天才比肩。或許西蒙•維爾說得就是這個意思吧。只要有努力與堅持,平凡人還是有希望成為天才的。

星期六, 1月 21, 2006

The Craft of Research


The Craft of Research (Chicago Guides to Writing, Editing, and Publishing) (Paperback)
by Wayne Booth, Gregory G. Colomb, Joseph M. Williams
# Paperback: 301 pages
# Publisher: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October 2, 1995)
# Language: English
# ISBN: 0226065847
# Product Dimensions: 8.4 x 5.5 x 0.8 inches
# Shipping Weight: 11.2 ounces.

因為想要學習如何作研究,所以我從圖書館裡借出這本書。這本書算是頗富盛名,不過應該是比較偏向社會科學領域,相較於科學或工程領域,關於研究方法的書真的多得多,像是我以前就讀過杜維運老師的史學方法論,像是涂爾幹和韋伯也都寫過研究方法的書。工程領域的相關書籍大概就是偏向科技論文寫作之類的書了,但是至少就目前來說不是很符合我的需要就是了。

Chpater 3 From Topics to guestions:
如何決定題目?如何從有興趣的領域找出題目來?

  1. Find an interest in a borad subject area.

    If you are free to explore any topic within reason, we can offer only a cliche: start with what interests you most deeply. Nothing will contribute to the quality of your wotk more than your sense of its worth and your commitment to it. Start by listing four or five areas that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more about, then pick one with the best potential for yielding a topic that is specific and that might lead to good sources od data.


  2. Narrow the interest to a plausible topic.

    A topic is probably too broad if you can state it in fewer than four or five words.


  3. Question that topics from several points of view.
  4. Define a rationale for your project.


Chpater 6 Using Sources:

Here are the frist two principles for using sources: One good source is worth more than a score of mediocre ones, and one accurate summary of a good source is sometimes worth more than the source itself.

You can easily lose what you gain by careful reading if your notes do not reflect the quality of your thinking.




Tag: [], []

星期三, 1月 18, 2006

我曾經伺候過英國國王

Ref. 丁凡: 發現赫拉巴爾(by Evany)

我忘記是怎麼接觸到赫拉巴爾這位作家的作品了。但是我記得我第一次讀到他的書是《過於喧囂的孤獨》,因為我也只讀過他的兩本書。

其實剛讀完《過於喧囂的孤獨》的時候,由於非常喜歡這部作品,所以我就查了關於這位作家的資料。然後尋線找到《我服侍過英國國王》。不過我沒有立刻就找來讀,因為一方面文案的介紹讓我提不太起興趣,另一方面,因為我不太愛看小說,尤其是厚的小說。雖然只有區區 232頁,但是和《過於喧囂的孤獨》的 132 頁比起來,實在是厚得多。(是的,我選書的標準是蠻奇怪的。)

一直到讀了丁凡寫的感想,我才忽然有了閱讀的興致。

我認為《我曾經伺候過英國國王》應該和《過於喧囂的孤獨》一起閱讀,一起思考,才更了解赫拉巴爾對於喧囂和孤獨的深刻體會。《我曾經伺候過英國國王》是喧囂中的孤獨,《過於喧囂的孤獨》則是孤獨中的喧囂。二者相輔相成、一體兩面。

可是將近讀完整本書了,我還是不明白哪裡算是『喧囂中的孤獨』。

從主人公的人生來看,可以看到那個時代不同階級間的落差,一條鮮明的描述主軸是,主角從一個懵懂無知的小鬼,為了謀生逐漸學習到這個社會的樣貌,逐漸了解社會的百態,並且發展出自我的認知;然而,外在社會非如此,受限於各種因素,文化,政治等偏見,主角屢屢無法得到他所追求的階層的認同。

赫拉巴爾擅長說故事?我認同這樣的說法。這部小說的故事其實並沒有什麼意思。我總覺得沒有什麼吸引人的地方,或許該歸功於赫拉巴爾的寫作功力,這本書閱讀起來並沒有什麼排斥感,也不會特別讓人覺得無聊。但是當我合起書來喘息一下,我總會懷疑,這本書到底是想說什麼?

和《過於喧囂的孤獨》不同,我感受不到很強烈的東西從書中傳遞出來。

一直到讀到了最後,主角似乎體會到什麼,開始接受了疏離的現實,離群索居,我才開始讀到『孤獨』。


我想會不會是對孤獨的認知不同?我總覺得,孤獨在相當程度上是一種自我選擇和認知。這部小說,我總覺得不是那麼吸引我。


Tag: []

星期二, 1月 17, 2006

設計已死?

我才剛在日記與隨筆抱怨一番,隨即又經由 Jserv 寫的 Is Design Dead? 讀到 Martin Fowler 的 "Is Design Dead?" 中文版。真巧!雖然說我還是不太懂他們的意思。但是多少還是可以讓我反省一下自己的作法。

Planned Design的做法正好相反,並且吸收了其它工程學中的觀念。如果你打算做一間狗屋,你只需要找些木料並在心中有一個大略的構思就可以了。但是如果你想要建一棟摩天大樓,同樣的做法,恐怕蓋不到一半大樓就垮了。那麼你要先在一間像我太太在波士頓市區那樣的辦公室裡完成工程圖。她在設計圖中確定所有的細節,一部分使用數學分析,但是大部分都是使用建築規範。所謂的建築規範就是根據成功的經驗 (有些是基礎數學) 制定出的如何設計建築的法則。一旦設計完成,她所在的設計公司就將設計圖交給另一個公司按圖施工。


自從Planned design方法從七十年代出現,已經有很多人用過它了。在很多方面它比」code and fix」演進式設計要來的好。但是它也有一些缺點。第一個缺點是當你在編寫代碼時,你不可能把所有必須處理的問題都想清楚。所以將無可避免的遇到一些讓人對原先設計產生質疑的問題。可是如果設計師在完成工作之後就轉移到了其它項目,怎麼辦?程序員開始遷就設計來寫程序,於是軟件開始趨於混亂。就算找到了設計師,花時間整理設計,變更設計圖,然後修改程序代碼。但是必須面臨更短促的時間壓力來修改問題,又是混亂的開端。


XP因為許多原因而備受爭議,其中最關鍵的原因就是它主張演進式設計而不是planned design。正如我們知道的,演進式設計可能因為特定的設計策略(ad hoc design decisions)和照成軟件開發混亂而行不通。


理解這個爭議的關鍵在於軟件變更曲線(software change curve)。變更曲線說明,隨著項目的進行,變更所花費的成本呈現指數的增長。變更曲線按照不同的階段可以表示為:在分析階段花一塊錢所作的變更,放在編碼階段中則要花費數千元。諷刺的是大部分的工程仍然沒有分析過程而以非正式的方式進行著,但是這種成本上的指數關係還是存在著。變更曲線意味著演進式設計可能行不通,它同時也說明了為什麼planned design要小心翼翼的進行,因為在planned design中產生的任何錯誤同樣會導致指數增長。

XP的基礎是建立在將變更曲線拉平,使得演進式設計可行的假設上的。XP將變更曲線拉平而又為自己所用。就XP中一系列相互依賴的實踐來說:你不能僅僅使用那部分以平滑曲線為前提的XP利用實踐(exploiting practices)而放棄那些建造平滑曲線這個前提的XP啟動實踐(enabling practices) [譯注1]。這就是爭論的來源,因為很多人不了解這其間的關係。通常評論家們提出的批評,是基於自身對XP的體驗,但是他們割裂了XP中相互依賴的實踐,結果可想而知,於是對XP的印象也就這樣了。


軟件架構是指什麼呢?對我來說,架構是系統核心元素(elements)的意思,這部分是難以改變的。剩下的都必須建造在這基礎上。

那麼當你使用演進式設計時,架構又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呢?XP的批評者再一次地聲稱XP忽視架構,因為XP的路線是盡快地開始寫程序,相信重構會解決所有設計上的問題。有趣地是,這些批評者說得沒錯,這有可能是XP的缺點。的確,最激進的XP專家——像Kent Beck,Ron Jeffries和Bob Martin——盡其所能地避免任何預先的架構性的設計。在你真的要用到數據庫之前,不要加入數據庫,先用文本文件來代替,在之後的迭代中通過重構加入數據庫。


Tag: [], []

星期日, 1月 08, 2006

創意工廠 MIT

我在年底特惠時在金石堂買了這本書。我之前已經在書店概略翻過,其實我不是很喜歡這本書,只是剛好最近有點倦怠,所以賣這本書回來讀,看看可不可以重新振作。

書中好笑的橋段當然不少,但是並沒有深刻到讓我想記下來。對於一些景象的描述,雖然會勾起我去 MIT 參觀時的回憶,但視野沒有那麼有感覺。一來當時是假期,整個校園沒有那麼緊張的氣氛;二來,時代也頗有落差,該書描述的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

『撐著點兒,』我說。『我有信心你會安然度過。至少你有天份,又能夠做研究。我很多時候懷疑我兩樣都沒有啊。』

『朋友,天份是上天賜予的。至於做研究的能力,如果你在這裡待得夠久,那種能力是可以學來的。你會變得像尼西米(公元前五世紀希伯來領導者)那樣,一首拿建議手拿鐵鍬,任何事都不能把你從工作上面扳下來。』(pp.207)

我坐在洗衣店裡發呆,思考著烘衣機馬達應該轉多少轉才能把衣服烘乾,馬達轉動耗掉的能量跟烘衣機的熱能相比應該如何,而每一轉的時間乾衣時間又該如何組合才能最節省能源?烘衣機上不知什麼人留下一本書,封底是一個男人跟一個小孩站在摩托車旁的照片。

書上有兩句話令人印象深刻。第一句說:『科學方法的步驟是:一,說明問題:二,假設引起問題的原因;三,設計實驗以便測試每一個假設;四,預測實驗的結果;五,觀測實驗的結果;以及六,根據結果得出結論。』第二句話跟第一句話很像:『一個實驗永遠不會因為沒有達稱預測的結果而算失敗。只有當這個實驗無法有效測試你的假設時,才算是失敗;換句話說,當實驗數據不能證明什麼的時候才算失敗。』(pp.211)

每間學校當然都會有一些孤獨的人,但 MIT 好像是一塊專門吸這種人的大磁鐵。將八個孤獨的人放在宿舍裡,你會得到什麼?答案是:八個十分孤獨的人。(pp.262)

當你覺得憂鬱時,通常除了睡覺之外啥也不想做;但在 MIT,你可沒多少時間可以睡覺,所以一方面你只想睡,另一方面卻沒得睡,最後你的身體會搞不清楚自己到底是憂鬱呢還是工作倦怠。(pp.264-265)


Tag: [], []

星期四, 1月 05, 2006

Block Design

我在 BBS 上回給人家的文章,這裡缺水很久了,濫竽充數一下.......:)

block design:
簡單的說,就是把 subset 當作是 block,給定一些取 subset 的規則。
然後研究他們的性質。

以 t-design 來說,就是指對 a set X, |X|=v, 取大小為 k 的 subsets,
(i.e., blocks) 這些 subsets 的集合為稱為 B。

當然,很直覺的,我們有 (v 取 k) 種取法。

不過如果我們要求所取的 B 必須滿足對任意大小為 t 的 subset of X, 必
同時存在於 \lambda 個 blocks 之中。就不是那麼好取的了。

對於蠻足這樣的條件的"集合系統" (set system)

我們以其參數稱之為 t-(v,k,\lambda) design. 而目前我們所知最多的應
該就是 2-(v,k,\lambda)design.

其形式化的定義如下:

1. 共有 v 個元素
2. 每一個 block 恰包含 k 個不同的元素
3. 任兩個元素 {x,y} \in X 必恰好落在 \lambda 個 blocks 裡。

基本上,所謂的 Block Design (or combinatorical design, design theory)
大致上類似的概念推廣。我個人覺得可以說是,研究在不需要定義任何其他的
性質的情況下, set system 本身能擁有的特性(rigid properties)。

我所謂的"其他的性質", 譬如代數就需要定義 operation, lattice 就要定義
relation 之類的。

目前的研究,其實已經能推廣到很多其他的數學結構,譬如 Latin square,
Hadamand matrix, orthogonal array, 等等。而隨著 axioms 的強弱變化,
也可以定義出很多不同的 block design.....

至於 combinatorics of finite geometries 是書名。內容主要是談將幾何的
公理應用到有限的 set system 之上的推廣。

Combinatorics of Finite Geometries (Paperback)
by Lynn Margaret Batten
# Paperback: 207 pages
# Publisher: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 edition (May 28, 1997)
# Language: English
# ISBN: 0521599938

譬如,如果我們只有有限個點,例如 GF(q)^n for prime pwoer q, 他的幾何
空間該如何定義? 不過這樣說感覺很高深。或許是因為 block design 是由
統計方面的人開始研究,所以如果沒有一定的複雜度就沒有應用的價值吧。

這也是我推薦 combinatorics of finite geometries 的原因,這本書的主題
比較集中,也比較有一致性,不像 block design 的書,可能會在大量的各種
design 之間暈了頭.....。

不過其實我也只是大概翻看了一下這本書,我是覺得這本書寫得比較有數學趣
味,但是實用性可能相對低得多了。不過話說回來, block design 在 CS 方
面的應用,還是以通訊最多,主要是用在編碼或者是測試這種需要設計出帶某
種強固性的結構的領域。


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這篇 survey
Applications of combinatorial designs in computer science
http://doi.acm.org/10.1145/66443.66446
(這篇文章在 ACM DL 上,需要權限才可閱讀,如果有興趣 m 兄私下給我 mail吧。)

Applications of Combinatorial Designs to Communications, Cryptography,
and Networking, C.J. Colbourn, J.H. Dinitz, D.R. Stinson
Surveys in Combinatorics, 1993, Walker (Ed.), London Mathematical Society
Lecture Note Series 187,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ttp://citeseer.ist.psu.edu/colbourn99applications.html


至於 Design theory 與圖論和編碼理論的關聯,可以參考下面這本書。
Designs, Graphs, Codes and their Links
Series: London Mathematical Society Student Texts (No. 22)
by P. J. Cameron, J. H. van Lint
http://tinyurl.com/a8gp8


--

1. 這些是我之前查資料查來的,其實我很混修得很爛,目前在祈禱不要被當中...XD
我這麼熱心提供資料,希望老師可以放我一馬....orz


2. 數學家寫的書最喜歡自稱 concise, self-contain, 和 without xxxx background.
每次看到 preface 出現這些字眼,我想到政治芭樂票....orz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