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11月 15, 2008

投資顧問怕你發現的真相


投資顧問怕你發現的真相 The Big Investment Lie

* 作者:麥可.艾德賽斯
* 原文作者:Michael Edesess
* 譯者:陳儀
* 出版社:美商麥格羅‧希爾
* 出版日期:2007年08月24日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9789861574363
* 裝訂:平裝

這本書讀起來還蠻流暢的。作者論述的能力也很不錯,讀起來很輕鬆。這本書從批判金融業的一些虛假行為,一直到推薦指數型基金,我覺得寫得很不錯。不過比較起來,我比較喜歡他的第十一章:諾貝爾獎得獎理論的簡單法則,和第十三章:他們是投資天才?還是全憑運氣?


第十一章:諾貝爾獎得獎理論的簡單法則

很多書都有提到指數型基金和其投資概念。不過我覺得這本書說得很有趣。

諾貝爾獎得主 Harry Markowitz 發展了資產配置理論 (Portfolio Theory),利用期望值和變異數的概念去研究投資風險的相關性和多樣性對投資配置的報酬的影響。有點像是把ANOVA和最佳化理論應用到財務分析上。

理論上,如果兩個投資項目的風險是完全負相關(相關係數為 -1),那麼,我們幾乎可以把風險打平。理論上我們可以依此計算出最好的投資組合,不過,這些相關參數要如何取得?直接對產業分析?還是對歷史資料裡做統計分析?前者會引入很多人為因素,後者除了則無法反應當代的現實之外,也很容易在數字上被動手腳。畢竟只要資料量夠大,很多不存在 pattern 都可能被產生出來。

後來兩位諾貝爾獎得主 J. Tobin 和 W. Sharpe 重新詮釋了 Markowitz 理論。如果大家的參數都相同且正確,那麼 Markowitz 理論可以算出適用所有人的投資組合。這不是很不合理嗎?這豈不是一種馬太效應

所以,換個角度來看,如果真有一個合適的投資組合,那麼這個投資組合應該是跟著所有人的期望的總和來走,也就是所謂的指數型投資,其投資組合以持有與指數相同成份之股票為主。這也是 ETF 的由來。只是直到 J. Bogle 在1975年創立了低營運費用的指數型基金 First Index Investment Trust 後, ETF 才慢慢越來越紅。


第十三章:他們是投資天才?還是全憑運氣?

這本書裡其實很多地方都有提到相似的概念。我們一般讀到的資料,上面的統計數字都不是我們想像中的統計數字。譬如彼得林區的麥哲倫基金,雖然彼得林區很神,表現優異,但是麥哲倫基金的報酬率表現之所以會這麼好,是因為他在資產規模很小時投資表現就很優異,然後吸引了很多資金投入,所以當我們以基金的資金來計算報酬率時,有很強大的放大效果。

書中也提到,像是索羅斯,他的量子基金雖然有很輝煌的投資報酬率紀錄,但是索羅斯個人資產的增長幅度更大得多。(我忘記數據了,但是好像比量子基金的資金更大),再加上上述的放大效果,其實量子基金並沒有想像中輝煌。可見得這些基金費用的效果有多恐怖,讓索羅斯賺了多少錢.....

關於這個部份,可以參考投資者報酬率

Ref.: 綠角財經筆記: 投資顧問怕你發現的真相(The Big Investment Lie)讀後感

書一開頭,就講到Beardstown Ladies的故事。

這些Ladies是一群居住在伊利諾州Beardstown純樸老實的老婦人。1983年她們自發組成了一個投資俱樂部。在1993,俱樂部創始人之一,使用購買來的會計軟體,計算後發現,她們從1984到1993,拿到了23.4%的年化報酬。而同時期的標普500報酬是14.9%。

長期超乎指數的報酬,吸引了美國媒體的注意。她們的故事受到廣泛報導,出版社幫她們出了暢銷書籍The Beardstown Ladies' Common-Sense Investment Guide,她們旅行全美,到處演說,吸引為數龐大的聽眾。

到了1998,一個存疑的記者深入發掘之後發現,這些Ladies,1984到1993的實際報酬是9.1%。其實是遠遜指數的14.9%。當初算出來的23.4%是最後兩年,也就是1992和1993的年化報酬。錯誤起因,在於對軟體的不瞭解。

這在美國是個眾所皆知的故事。我看過的英文理財書籍中,也看到過幾次。不過之前看的書中,引述這個故事的重點,大多放在,很多投資人,根本沒有正確計算自己投資報酬率的能力。人很容易記得自己的得意之作,忘掉痛苦的損失。自以為賺了多少,其實從沒仔細算過。連落在指數後面都不知道。這的確是種通病,也是個重點。


Ref.: 綠角財經筆記: 投資顧問怕你發現的真相(The Big Investment Lie)讀後感---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