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2月 17, 2006

人是萬物的尺度

萬物的尺度:一個理想、兩個科學家、七年的測量和一個公制單位的誕生
作者: 亞爾德/著
譯者: 張琰&林志懋
出版社:貓頭鷹
出版日期:2005 年 08 月 14 日
語言別:繁體中文
定價:370 元


這本書,我很難去評判好看或不好看。

這本書花了很多內容去描述當時政治動盪的社會與科學界,還有許多關於大地測量,天文測量,以及測量過程的艱辛。(副標題其實就暗示著這個任務的艱鉅)

對於天文與大地測量方面的理論有偏好的讀者,我想這本書應該蠻值得一讀的。但是像我這樣對於這些東西一點興趣也沒有的人,其實這樣的內容是有點沉悶。

但是我不願意就這樣說這本書不好看。對科學來說,繁瑣的實驗和計算才是常態。尤其是測量這樣的學問,枯燥而沉悶的觀測與計算本身更佔了重要的角色。難道作者會不知道要避開這樣內容,盡量寫一些有趣的東西嗎?

也許這樣做比較好,然而,這樣做可能卻也多少有點對不起書中的主角,德朗柏與梅杉。這兩位科學家跋山涉水,堅忍地完成任務,這些日子中大多是枯燥無味的。就算是雨林探險隊,難道每一天都會有故事發生嗎?冒險經歷中可能有九成以上是在抱怨該死的蚊蟲和濕熱的環境。

而且,這樣一個受社會,科學界注目的任務,其身心的壓力在大自然,政治,以及地方百姓的刁難下,在忍受任務的困難和壓力之後,還要進行令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大量計算,這是要有多大的毅力才能完成。

如果只是輕鬆帶過這些計算與觀測的細節,我們又如何能感受到梅杉的精神壓力?

我覺得最精彩的部份,就是故事進入尾聲之後,德朗柏整理梅杉遺稿和作者對整個事件的回顧與評析。或許這本書的故事不是那麼生動有趣。(其實除了少數幾本之外,這種有科學史意味的書都不太有趣) 但是作者的寫法,我覺得還蠻能讓人感受到,梅杉的偉大。

我們在書中可以看到,任務的負責人梅杉為了測量的錯誤,在崩潰的邊緣掙扎,甚至到死前都還念茲在茲。故事也不斷暗示我們,梅杉拋棄了科學家的尊嚴,修改了數據;但是到了故事的尾聲,整個情況卻開朗的起來。

原來梅杉所憂心不已地觀測錯誤,其實一方面是就有理論的侷限,另一方面,是對誤差估計的知識的匱乏。在那個年代,誤差的觀念並沒有被完整的討論,對於數據的分析,基本上只是依賴科學家的主觀。而梅衫所修改的數據,僅僅只是將數據『變得更好看』而已,他藉著已知的數據(來自德朗柏)和舊有的理論,回頭去『調整』了數據,但是卻保留了測量的結果。而後證實,地球地經緯並非平滑等長,這些『誤差』其實才是正確的,也就是說,梅杉保留下來的誤差,引領了理論的進步。

設身處地替梅杉想想,一個白手起家的科學家,在愚民和貴族政權交替的那個時代,以最優秀地測量專家的身份,進行一項測量地球經緯以決定公制的任務,不但是意義重大,更是責任深重。不但困頓勞厄,最後死在工作上,在他接下這個任務的日子裡,沒有一日不受誤差的折磨。家人的期望,社會的期望,國家的期望,還有,全世界的科學家的期望,這個壓力是多麼地沈重。身為科學家,任何一點瑕疵,都逃不過他那些同儕,專業的懷疑者,最聰明的腦袋和最銳利的法眼。

然而他還是選擇了維護身為科學家的自尊。

令人感動。


想到近年學界越趨競爭,越來越多的造假行為出現,我想這本書真的值得大家一看。這個故事不是關於沙漠裡的研究中心,也不是某個偉大的科學發現,更不是在某個島上的採集遊記,而是關於一個艱鉅而無趣的任務,我想這相當程度上表現了研究生活的真實面。也提醒我們,科學家都是熱衷於追求名聲的,雖然有的是追求來自社會的名聲,但是也有的是追求來自永恆的名聲。


Ta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