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1月 26, 2006

How to Get a PhD


如何拿博士學位 How to get a PhD : a handbook for students and their supervisors
作者: Derek S.Pugh/著
譯者: 戴靖惠
出版社:弘智
出版日期:2002 年 02 月 21 日
規格:平裝 / 253頁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
ISBN:9570453494


第一章 邁向研究生之路

甫獲得進入博士班就讀的時候,絕大部分的人就會認為自己是才智過人的知識份子。不久,當他們真的接觸了學術文獻以後,很快就會開始懷疑這樣的自我形象認知。透過和教授們或博士班學長姐之間的接觸,博士班新生瞭解學海無涯,眼見著別人一直在期刊或研討會上發表論文,對自己的信心和認知也會逐漸動搖。在經歷這個我自我懷疑與反省的階段以後,一位成功的研究生會學到箇中要訣,將自己定位成一個足以勝任各種挑戰的專業人士,不但懂得如何表達自己的看法,同時,他也清楚的瞭解自己的侷限。由於知道自己的不足,研究生會試著尋找自己需要的知識,勇於承認自己在某些領域上的貧乏,而分因為派霸別人覺得自己愚蠢而不懂裝懂。這正是研究生們應該要達到的境界。(pp. 004)


第二章 進入研究所系統

『科學方法』,更是用於撰寫論文,而不是執行研究的方法。(pp. 019)


第三章 博士資格的本質
首先,我們以歷史背景及現況討論英國大學學位結構的意義。
  • 傳統上,獲得學士學位意味著該名學生已獲得一般性的教育(general education)(大學教育的專精化是在十九世紀發展出來的)。
  • 獲得碩士學位表示有實際任職的資格。最初,這意味著從事神學工作,亦即取得在教會任職的資格,但後來碩士學位逐漸普及到各種學科,譬如企業管理,土壤生物學,電腦,應用語言學等等。獲得這個等級的學位意味著已經具備某個領域中的進階知識。
  • 取得博士學位等於擁有授課的資格,可以成為大學師資的資格。(略)
(pp. 021~22)

博士學位的概念則相當清楚,他是學院所頒發的最高學位,獲得博士頭銜即表示他所說的話和大學教師一樣值得聆聽。(pp. 22)


實際上,英國大學中博士學位制度是相當晚近的發展,大約在二十世紀時才從美國引進這個概念。(pp. 022~023)


究竟怎麼樣才稱得上是『完全的專業』?
  • 首先,在最基本的層次上,你必須要有些東西想說,而你的同儕也會想要聽。
  • 第二你必須能掌握關於研究主題的動向,以便評估他人對這個主題研究有何價值。
  • 第三,你要非常敏銳,以釐清自己在此一領域上究竟能夠有何貢獻。
  • 第四,你要隨時保持職業道德意識,在不踰矩的範圍中進行你的研究。
  • 第五,你必須具有適當,合時宜的技術,同時也要警覺這些技術的侷限。
  • 第六,你必須能夠在專業場域中有效地傳達你研究的結果。
  • 第七,所有的工作必須在一個國際性的脈絡中進行,和你共識的專業同儕必須是世界性的。(略)
(pp. 023~024)

如果你寫一篇關於自己研究領域的文章,不應該是因為覺得有趣,或是只因為別人都這麼做(雖然兩者都可能屬實)。你應該是為了把握機會證明自己對真正的『專業研究』有成熟而透徹的領會,所以可以充分運用研究素材。(pp. 025)

或許,從訓練的角度看,博士論文的要求不用太高,而是應該展現出自己的專業素養和能力,但是推及『寫一篇關於自己研究領域的文章』是否又太過投頭。做研究難道只是為了證明自己有能力,而不是追求真理嗎?



第六章 博士論文的形式

博士論文的最又一個元素必須要對該論文的貢獻加以說明,通常是由你自行評估此論文對於該學科的發展有何重要性。在這個元素中,除了強調此項研究的意義之外,也可以指出其侷限所在,並且對未來的研究方向提供建議等。(略)

或許對你來說,評估自己的研究,指出自我侷限或以此眺望遠景,似乎有點彆扭。你是否覺得自己的研究無懈可擊?你的看法是否多少會有所偏差?然而。我們在第三章便不斷地強調博士學位的意義:你不是為了研究而研究,而是為了證明自己是一個專業的研究者,能夠精確地掌握研究領域的最新狀況。並且有能力評估各項新的發展---包括對於自己或他人的研究。(pp. 073)


後來地研究則透過與學生,指導教授,審查委員的訪談,進一步歸納出九種對於博士研究之原創性的定義(Phillips 1992):

  1. 進行從未有人做過的實證研究。
  2. 創造從未有人做過的綜合研究(Sybthesis)。
  3. 重新詮釋已知的素材。
  4. 嚴格檢視國外已經做過,但尚未在國內進行的研究。
  5. 將某像技術運用在一個全新的領域上。
  6. 將舊議題找到新的證據。
  7. 以跨學科的方式及不同的方法論進行研究。
  8. 檢視某學科中尚未被探討的新領域。
  9. 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為知識再做補充。
(pp. 075~076)

此外,多產的作者對於寫作也顯得比較興致勃勃。他們提出幾項有助於提高生產力的策略 :

  1. 訂定一個概略的計畫(但你不宜定非一此進行不可)
  2. 一次完成一個章節,可能有助於讓你的工作更井然有序。
  3. 可能的話,使用文字處理機。
  4. 至少修訂或重新起草兩次。
  5. 每個星期至少固定花 2~5 個小時寫作。
  6. 找個安靜的環境寫作。可能的話,在固定的地方寫作。
  7. 為自己訂定目標。
  8. 請同事或朋友為初稿提供意見。
  9. 和信任的朋友或支持你的同事合作。
(pp. 083)

第七章 博士的歷程

一旦發現有人已經發表類似的研究,很多學生會因此自我否定,認為自己努力一點意義或價值也沒有。即使是指導教授,面對這種情況時,他們也不確定如何定位學生的研究工作。然而,事實上,你根本無須擔心自己浪費了時間。
(略)不管你的發現支持或駁斥已經發表的研究,對於該領域的知識一定有某種程度的貢獻。
最糟的事情並不是別人發表了和你一樣主題的論文,而是你從來沒有發現有這樣的研究存在。身為一名研究者,你必須非常熟悉在這個領域中的動靜,並且隨時掌握各項新的發現。(pp. 100)



Tag: [], []

星期三, 1月 25, 2006

雖然因為缺乏天份,他的天才沒有外露出來。

『任何人即使沒有什麼天資,只要嚮往真理,而且不停地關注於求得真理,也可以進入原本保留給天才的真理殿堂,所以他也就變成天才--雖然因為缺乏天份,他的天才沒有外露出來。』

西蒙•維爾 (Simone Weil, 1909-1943)


摘錄自高涌泉,『另一種鼓聲』,第43章『安德列與西蒙』。

很久以前就讀過這段話,我一直看不懂這段話,什麼叫做『雖然因為缺乏天份,他的天才沒有外露出來。』

今天在散步時終於想通了。有一些天才,是特質上的表現,譬如很聰明,有絕對音感,或者過目不忘。對於他們的學習能力,已經進入到了非人哉的境界。

還有另一類的天才,或許他們沒有那麼炫目的特質,但是他們達成的功業卻足以與天才比肩。或許西蒙•維爾說得就是這個意思吧。只要有努力與堅持,平凡人還是有希望成為天才的。

星期六, 1月 21, 2006

The Craft of Research


The Craft of Research (Chicago Guides to Writing, Editing, and Publishing) (Paperback)
by Wayne Booth, Gregory G. Colomb, Joseph M. Williams
# Paperback: 301 pages
# Publisher: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October 2, 1995)
# Language: English
# ISBN: 0226065847
# Product Dimensions: 8.4 x 5.5 x 0.8 inches
# Shipping Weight: 11.2 ounces.

因為想要學習如何作研究,所以我從圖書館裡借出這本書。這本書算是頗富盛名,不過應該是比較偏向社會科學領域,相較於科學或工程領域,關於研究方法的書真的多得多,像是我以前就讀過杜維運老師的史學方法論,像是涂爾幹和韋伯也都寫過研究方法的書。工程領域的相關書籍大概就是偏向科技論文寫作之類的書了,但是至少就目前來說不是很符合我的需要就是了。

Chpater 3 From Topics to guestions:
如何決定題目?如何從有興趣的領域找出題目來?

  1. Find an interest in a borad subject area.

    If you are free to explore any topic within reason, we can offer only a cliche: start with what interests you most deeply. Nothing will contribute to the quality of your wotk more than your sense of its worth and your commitment to it. Start by listing four or five areas that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more about, then pick one with the best potential for yielding a topic that is specific and that might lead to good sources od data.


  2. Narrow the interest to a plausible topic.

    A topic is probably too broad if you can state it in fewer than four or five words.


  3. Question that topics from several points of view.
  4. Define a rationale for your project.


Chpater 6 Using Sources:

Here are the frist two principles for using sources: One good source is worth more than a score of mediocre ones, and one accurate summary of a good source is sometimes worth more than the source itself.

You can easily lose what you gain by careful reading if your notes do not reflect the quality of your thinking.




Tag: [], []

星期三, 1月 18, 2006

我曾經伺候過英國國王

Ref. 丁凡: 發現赫拉巴爾(by Evany)

我忘記是怎麼接觸到赫拉巴爾這位作家的作品了。但是我記得我第一次讀到他的書是《過於喧囂的孤獨》,因為我也只讀過他的兩本書。

其實剛讀完《過於喧囂的孤獨》的時候,由於非常喜歡這部作品,所以我就查了關於這位作家的資料。然後尋線找到《我服侍過英國國王》。不過我沒有立刻就找來讀,因為一方面文案的介紹讓我提不太起興趣,另一方面,因為我不太愛看小說,尤其是厚的小說。雖然只有區區 232頁,但是和《過於喧囂的孤獨》的 132 頁比起來,實在是厚得多。(是的,我選書的標準是蠻奇怪的。)

一直到讀了丁凡寫的感想,我才忽然有了閱讀的興致。

我認為《我曾經伺候過英國國王》應該和《過於喧囂的孤獨》一起閱讀,一起思考,才更了解赫拉巴爾對於喧囂和孤獨的深刻體會。《我曾經伺候過英國國王》是喧囂中的孤獨,《過於喧囂的孤獨》則是孤獨中的喧囂。二者相輔相成、一體兩面。

可是將近讀完整本書了,我還是不明白哪裡算是『喧囂中的孤獨』。

從主人公的人生來看,可以看到那個時代不同階級間的落差,一條鮮明的描述主軸是,主角從一個懵懂無知的小鬼,為了謀生逐漸學習到這個社會的樣貌,逐漸了解社會的百態,並且發展出自我的認知;然而,外在社會非如此,受限於各種因素,文化,政治等偏見,主角屢屢無法得到他所追求的階層的認同。

赫拉巴爾擅長說故事?我認同這樣的說法。這部小說的故事其實並沒有什麼意思。我總覺得沒有什麼吸引人的地方,或許該歸功於赫拉巴爾的寫作功力,這本書閱讀起來並沒有什麼排斥感,也不會特別讓人覺得無聊。但是當我合起書來喘息一下,我總會懷疑,這本書到底是想說什麼?

和《過於喧囂的孤獨》不同,我感受不到很強烈的東西從書中傳遞出來。

一直到讀到了最後,主角似乎體會到什麼,開始接受了疏離的現實,離群索居,我才開始讀到『孤獨』。


我想會不會是對孤獨的認知不同?我總覺得,孤獨在相當程度上是一種自我選擇和認知。這部小說,我總覺得不是那麼吸引我。


Tag: []

星期二, 1月 17, 2006

設計已死?

我才剛在日記與隨筆抱怨一番,隨即又經由 Jserv 寫的 Is Design Dead? 讀到 Martin Fowler 的 "Is Design Dead?" 中文版。真巧!雖然說我還是不太懂他們的意思。但是多少還是可以讓我反省一下自己的作法。

Planned Design的做法正好相反,並且吸收了其它工程學中的觀念。如果你打算做一間狗屋,你只需要找些木料並在心中有一個大略的構思就可以了。但是如果你想要建一棟摩天大樓,同樣的做法,恐怕蓋不到一半大樓就垮了。那麼你要先在一間像我太太在波士頓市區那樣的辦公室裡完成工程圖。她在設計圖中確定所有的細節,一部分使用數學分析,但是大部分都是使用建築規範。所謂的建築規範就是根據成功的經驗 (有些是基礎數學) 制定出的如何設計建築的法則。一旦設計完成,她所在的設計公司就將設計圖交給另一個公司按圖施工。


自從Planned design方法從七十年代出現,已經有很多人用過它了。在很多方面它比」code and fix」演進式設計要來的好。但是它也有一些缺點。第一個缺點是當你在編寫代碼時,你不可能把所有必須處理的問題都想清楚。所以將無可避免的遇到一些讓人對原先設計產生質疑的問題。可是如果設計師在完成工作之後就轉移到了其它項目,怎麼辦?程序員開始遷就設計來寫程序,於是軟件開始趨於混亂。就算找到了設計師,花時間整理設計,變更設計圖,然後修改程序代碼。但是必須面臨更短促的時間壓力來修改問題,又是混亂的開端。


XP因為許多原因而備受爭議,其中最關鍵的原因就是它主張演進式設計而不是planned design。正如我們知道的,演進式設計可能因為特定的設計策略(ad hoc design decisions)和照成軟件開發混亂而行不通。


理解這個爭議的關鍵在於軟件變更曲線(software change curve)。變更曲線說明,隨著項目的進行,變更所花費的成本呈現指數的增長。變更曲線按照不同的階段可以表示為:在分析階段花一塊錢所作的變更,放在編碼階段中則要花費數千元。諷刺的是大部分的工程仍然沒有分析過程而以非正式的方式進行著,但是這種成本上的指數關係還是存在著。變更曲線意味著演進式設計可能行不通,它同時也說明了為什麼planned design要小心翼翼的進行,因為在planned design中產生的任何錯誤同樣會導致指數增長。

XP的基礎是建立在將變更曲線拉平,使得演進式設計可行的假設上的。XP將變更曲線拉平而又為自己所用。就XP中一系列相互依賴的實踐來說:你不能僅僅使用那部分以平滑曲線為前提的XP利用實踐(exploiting practices)而放棄那些建造平滑曲線這個前提的XP啟動實踐(enabling practices) [譯注1]。這就是爭論的來源,因為很多人不了解這其間的關係。通常評論家們提出的批評,是基於自身對XP的體驗,但是他們割裂了XP中相互依賴的實踐,結果可想而知,於是對XP的印象也就這樣了。


軟件架構是指什麼呢?對我來說,架構是系統核心元素(elements)的意思,這部分是難以改變的。剩下的都必須建造在這基礎上。

那麼當你使用演進式設計時,架構又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呢?XP的批評者再一次地聲稱XP忽視架構,因為XP的路線是盡快地開始寫程序,相信重構會解決所有設計上的問題。有趣地是,這些批評者說得沒錯,這有可能是XP的缺點。的確,最激進的XP專家——像Kent Beck,Ron Jeffries和Bob Martin——盡其所能地避免任何預先的架構性的設計。在你真的要用到數據庫之前,不要加入數據庫,先用文本文件來代替,在之後的迭代中通過重構加入數據庫。


Tag: [], []

星期日, 1月 08, 2006

創意工廠 MIT

我在年底特惠時在金石堂買了這本書。我之前已經在書店概略翻過,其實我不是很喜歡這本書,只是剛好最近有點倦怠,所以賣這本書回來讀,看看可不可以重新振作。

書中好笑的橋段當然不少,但是並沒有深刻到讓我想記下來。對於一些景象的描述,雖然會勾起我去 MIT 參觀時的回憶,但視野沒有那麼有感覺。一來當時是假期,整個校園沒有那麼緊張的氣氛;二來,時代也頗有落差,該書描述的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

『撐著點兒,』我說。『我有信心你會安然度過。至少你有天份,又能夠做研究。我很多時候懷疑我兩樣都沒有啊。』

『朋友,天份是上天賜予的。至於做研究的能力,如果你在這裡待得夠久,那種能力是可以學來的。你會變得像尼西米(公元前五世紀希伯來領導者)那樣,一首拿建議手拿鐵鍬,任何事都不能把你從工作上面扳下來。』(pp.207)

我坐在洗衣店裡發呆,思考著烘衣機馬達應該轉多少轉才能把衣服烘乾,馬達轉動耗掉的能量跟烘衣機的熱能相比應該如何,而每一轉的時間乾衣時間又該如何組合才能最節省能源?烘衣機上不知什麼人留下一本書,封底是一個男人跟一個小孩站在摩托車旁的照片。

書上有兩句話令人印象深刻。第一句說:『科學方法的步驟是:一,說明問題:二,假設引起問題的原因;三,設計實驗以便測試每一個假設;四,預測實驗的結果;五,觀測實驗的結果;以及六,根據結果得出結論。』第二句話跟第一句話很像:『一個實驗永遠不會因為沒有達稱預測的結果而算失敗。只有當這個實驗無法有效測試你的假設時,才算是失敗;換句話說,當實驗數據不能證明什麼的時候才算失敗。』(pp.211)

每間學校當然都會有一些孤獨的人,但 MIT 好像是一塊專門吸這種人的大磁鐵。將八個孤獨的人放在宿舍裡,你會得到什麼?答案是:八個十分孤獨的人。(pp.262)

當你覺得憂鬱時,通常除了睡覺之外啥也不想做;但在 MIT,你可沒多少時間可以睡覺,所以一方面你只想睡,另一方面卻沒得睡,最後你的身體會搞不清楚自己到底是憂鬱呢還是工作倦怠。(pp.264-265)


Tag: [], []

星期四, 1月 05, 2006

Block Design

我在 BBS 上回給人家的文章,這裡缺水很久了,濫竽充數一下.......:)

block design:
簡單的說,就是把 subset 當作是 block,給定一些取 subset 的規則。
然後研究他們的性質。

以 t-design 來說,就是指對 a set X, |X|=v, 取大小為 k 的 subsets,
(i.e., blocks) 這些 subsets 的集合為稱為 B。

當然,很直覺的,我們有 (v 取 k) 種取法。

不過如果我們要求所取的 B 必須滿足對任意大小為 t 的 subset of X, 必
同時存在於 \lambda 個 blocks 之中。就不是那麼好取的了。

對於蠻足這樣的條件的"集合系統" (set system)

我們以其參數稱之為 t-(v,k,\lambda) design. 而目前我們所知最多的應
該就是 2-(v,k,\lambda)design.

其形式化的定義如下:

1. 共有 v 個元素
2. 每一個 block 恰包含 k 個不同的元素
3. 任兩個元素 {x,y} \in X 必恰好落在 \lambda 個 blocks 裡。

基本上,所謂的 Block Design (or combinatorical design, design theory)
大致上類似的概念推廣。我個人覺得可以說是,研究在不需要定義任何其他的
性質的情況下, set system 本身能擁有的特性(rigid properties)。

我所謂的"其他的性質", 譬如代數就需要定義 operation, lattice 就要定義
relation 之類的。

目前的研究,其實已經能推廣到很多其他的數學結構,譬如 Latin square,
Hadamand matrix, orthogonal array, 等等。而隨著 axioms 的強弱變化,
也可以定義出很多不同的 block design.....

至於 combinatorics of finite geometries 是書名。內容主要是談將幾何的
公理應用到有限的 set system 之上的推廣。

Combinatorics of Finite Geometries (Paperback)
by Lynn Margaret Batten
# Paperback: 207 pages
# Publisher: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 edition (May 28, 1997)
# Language: English
# ISBN: 0521599938

譬如,如果我們只有有限個點,例如 GF(q)^n for prime pwoer q, 他的幾何
空間該如何定義? 不過這樣說感覺很高深。或許是因為 block design 是由
統計方面的人開始研究,所以如果沒有一定的複雜度就沒有應用的價值吧。

這也是我推薦 combinatorics of finite geometries 的原因,這本書的主題
比較集中,也比較有一致性,不像 block design 的書,可能會在大量的各種
design 之間暈了頭.....。

不過其實我也只是大概翻看了一下這本書,我是覺得這本書寫得比較有數學趣
味,但是實用性可能相對低得多了。不過話說回來, block design 在 CS 方
面的應用,還是以通訊最多,主要是用在編碼或者是測試這種需要設計出帶某
種強固性的結構的領域。


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這篇 survey
Applications of combinatorial designs in computer science
http://doi.acm.org/10.1145/66443.66446
(這篇文章在 ACM DL 上,需要權限才可閱讀,如果有興趣 m 兄私下給我 mail吧。)

Applications of Combinatorial Designs to Communications, Cryptography,
and Networking, C.J. Colbourn, J.H. Dinitz, D.R. Stinson
Surveys in Combinatorics, 1993, Walker (Ed.), London Mathematical Society
Lecture Note Series 187,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ttp://citeseer.ist.psu.edu/colbourn99applications.html


至於 Design theory 與圖論和編碼理論的關聯,可以參考下面這本書。
Designs, Graphs, Codes and their Links
Series: London Mathematical Society Student Texts (No. 22)
by P. J. Cameron, J. H. van Lint
http://tinyurl.com/a8gp8


--

1. 這些是我之前查資料查來的,其實我很混修得很爛,目前在祈禱不要被當中...XD
我這麼熱心提供資料,希望老師可以放我一馬....orz


2. 數學家寫的書最喜歡自稱 concise, self-contain, 和 without xxxx background.
每次看到 preface 出現這些字眼,我想到政治芭樂票....orz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