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8月 10, 2005

筆記

說到筆記方法,華人中最有名的一段話應該是華羅庚所說的:

首先是「由薄到厚」.比如學一本書,每個生字都查過字典,每個不懂的句子都進行過分析,不懂的環節加上了註解,經過這一番工夫之後,覺得懂多了,同時覺得書已經變得更厚了.有人認為這樣就算完全讀懂了.其實不然.每一章每一節、每一字每一句都懂了,這還不是懂的最後形式.最後還有一個「由厚到薄」的過程,必須把已經學過的東西咀嚼、消化,組織整理,反覆推敲,融會貫通,提煉出關鍵性的問題來,看出了來龍去脈,抓住了要點,再和以往學過的比較,弄清楚究竟添了些什麼新內容、新方法.這樣以後,就會發現,書,似乎「由厚變薄」了.經過這樣消化後的東西,就容易記憶,就能夠得心應手地運用.(華羅庚,《和青年談學習》)

但是筆記不只可以用在學習,也可以用在研究。在《約翰惠勒自傳》裡,也有這麼一段

1948年到1949年,我在研究、教學、寫作以及提供顧問服務的繁忙工作中也會抽空從事夢想 --- 通常是在家中,坐在舒服的椅子上,膝上則擺著一疊筆記紙。有時候我也會在房間裡踱步並高聲發言(後來我受到費米的身教及洛塞勒摩斯的舊規矩影響,我開始將我的想法寫在筆記簿裡,到現在,我已經寫了39本筆記簿。)
(約翰惠勒,第八章,《核分裂之後的物理學》,我的夢想)


Tag: [], []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