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12月 10, 2004

錢鍾書《圍城》

慎明:『關於蓓蒂結婚離婚的事,我也跟他(指羅素)談過。他引了一句英國古語,說結婚彷彿金漆的鳥籠,籠子外面的鳥想住進去,籠內的鳥想飛出來:所以結而離,離而結,沒有了局。』蘇小姐(文紈)道:『法國也有這末一句話,不過,不說是鳥籠,說是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內的人想逃出來。』



剛剛讀完了錢鍾書的《圍城》,真是超好看的。裡頭很多對於婚姻的諷刺都非常有意思,想想我家裡也是這樣。

不過文人的心思真是難以理解啊。錢鍾書和楊絳感情不是很好麼?《圍城》中對女性的描述難道不會惹怒楊絳麼?

這本書大體上應該可以說是男性觀點為主的描寫,至少我閱讀過程中種種拍案稱快感受都來自於錢鍾書對女性的描述。當然可以說我是因為自己的觀點而強化了我對《圍城》中嘲諷女性在男女、夫妻關係之間的態度的印象,進而導致了這樣的錯誤理解。

不過我到不這麼認為,因為書中所有的男性角色,包括主角方鴻漸以及趙辛楣等等的男性,雖然透漏著讀書人的酸氣或者中產階級(?)的偏見與虛榮,然而大體上,錢鍾書對他們的描述是很直接的,或著別有用心,或者自以為是,或者裝模作樣,或者算計別人,基本上都是不太隱微,較為直顯的。至於書中的女性,呵呵,可以說是圍城裡最直接的受害者(也是加害者),用盡心思都在男女關係與家庭之間,或許是範圍更小的關係,比起男人間的爭鬥,更加的令人嫌惡。不過也虧得錢鍾書的文筆,這些故事情節極其有趣,又不失其內涵,在閱讀的過程中,不但充滿樂趣,也不時為錢鍾書的觀察叫絕。

《圍城》中的角色,沒有大富大貴或者是才氣縱衡的人物,裡面的人大多是在社會裡努力的二流甚至三流人物。 像是不學無術但是人還不壞的方鴻漸,小鼻子小眼睛為人不甚光明卻又愛裝一副道貌的李梅亭。固然無甚大惡,然而為自己的利益汲汲營營排擠他人的勾當幹起來也是盡心盡力。

比較起來,老一派的點金銀行周經理、方遯翁倒顯得可愛了。我想這也是為了諷刺當代的景況的設計。(當然是錢鍾書的當代了。)

或許是角色設定在二三流人物之間,所以也沒啥大奸大惡可犯,但是在人際關係間的描寫,可就非常有意思了。書中的內容,大抵就在這些人的機心之間繞來繞去,說是機關算盡,也說不上,妳不會看到什麼奇計奇謀,不外乎拉攏某某,排擠某某,散佈某某的流言。

所以這部書其實是有點小家子氣的,不過,錢鍾書的諷刺文筆和對人性的觀察與刻畫完全彌補了這個格局上的缺點。

雖然我一開頭的引言,頗有本書宗旨的味道,其實並不完全如此,如果真的只是部諷刺男女之情、婚姻關係的小說,那就真的太小家子氣了,相信本書也不會多年一來受到讀者的好評。

錢鍾書在書中營造一種氣氛(至於是不是真實的當代氣氛我就不知道了),一種不明朗的芬圍,加之書中人物盡是二三流人物,侷限性更強。對比新派與老派角色的描寫,尤其是書中前半對那些留學生、大學生的描寫,似乎都有一種漠不關心的心態。大家都有一種矛盾的認知,自己將自己侷限在某一個領域之中,不論是留在那個偏遠的鬼大學的人,還是上海的那批人,甚至是似乎已經是另一個階級的蘇文紈都是一樣,那種青黃不接,不上不下的感覺影響著每一個人的想法。

我們沒有看到對國家社會的關心,對知識文化的探索。一切只有生活,所關懷的也只有生活,如何體面的生活。書中唯一的例外,大概只有趙辛楣了,算是比較有能力也比較善良踏實,雖然一開始和方鴻漸有誤會,但是一旦認定對方是自己的朋友,到也不甚計較利益關係,還處處提點著方鴻漸,而且似乎也沒有成黨結派的野心,純粹之基於友誼的協助。

我想,或許我們可以說圍城指的是書中人物共有的對人生的消極態度。(由於方鴻漸的善良愚昧,圍城之感更甚。)故然在為生活而努力,卻缺乏開創的積極勇氣,只能不斷的爭奪消耗內在資源,像是三閭大學裡的鬥爭,以及孫柔嘉、蘇文紈的依親,還有方家裡的暗鬥.......。

反觀之,鳳儀、鵬圖、點金銀行周經理等等,這些故事裡的小配角,卻顯得更自得。雖然他們只是一些沒什麼知識的實務派小人物。

或許,這部諷刺小說,所謂的圍城,所謂的諷刺,就是拿個顯微鏡,給社會上的讀者們看看,這就是讀過書、新一輩的人們,他們在自己的小圈圈裡是怎麼自找麻煩。

方鴻漸說:『我還記得那一次褚慎明還是蘇小姐講的什麼『圍城』。我進來對人生萬事,都有這個感想。』




Tag:

星期六, 12月 04, 2004

知識份子

思想评论:古典自由主义思想网站(舊站,新站一直連不進去)

知識份子類

这1000年的知识分子(秋风)

這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奇跡:一種思想體系(新儒學)控制一個民族知識分子的頭腦近千年。這個民族幾十代最聰明的人,就在那一個思想學說中打轉,他們連篇累牘所寫的一切都不過是修修補補。

這一千年的知識分子,可能有權力,但沒有地位;可能挺幸福,但沒有尊嚴;可能有文化,但沒有思想。



知识分子的责任(殷海光)

我們最核心的需要是始終維持「自同(self一sameness)」是保持「內部鞏固(inner so1idarity)」,是靜悄地作「自我綜合(ego—synthesiS)[13]」。這就需要德操作中主了。



知识分子的失落(殷海光)

脫序的心理狀態是由一個人的道德連根拔起造成的。脫序的人不再有任何標準,他只受一些不相聯屬的驅力所驅使。他不復有聯續感、義務感及對群體的責任感。「他嘲笑別人的價值。他唯一的信持乃否定的哲學(the philosophy of denial)。他生活在既無將來又無過去的一條窄線上。」「他們在年青時代被他們的環境,他們的經歷,他們的夢幻,他們的希望,所撕碎。他們必得面對吃力而又冗長討厭的工作,……」這是墨克斐對脫序者的描寫。[11]

社會文化中重要的價值系統因互相衝突而彼此抵消,結果之一就是脫序。脫序的結果就是許多人內心失去「平衡」及「穩靠感」。因而心身的馬達總不能像俾斯麥(Bismark時代的德國那樣開得足。在脫序過甚的社會文化裡,比較敏感的知識分子在心靈上常有一種說不出的茫然之感。人不能僅靠麵包活著。人是必須活在表裡如一的氣氛中的。



中国知识分子为什么反对资本主义(秋风)

從19世紀末一直迄今,有一條一以貫之的思想線索,那就是反對資本主義。不管是主流意識形態(包括當代與現代,甚至大清帝國),還是民間知識分子,無不以反對資本主義為其思想意識形態的基礎性框架。文化保守主義者擔心資本主義瓦解傳統道德價值體系,激進主義者要超越資本主義而達到社會發展的最高階段,甚至中國的自由主義者,在他們從來也沒有機會嘗試的綱領中,也只要政治自由(甚至只要文化思想自由)這樣的上身,而拒斥自由市場經濟的下身,連自由主義領袖胡適先生都不能免俗,對私有財產制度和自由市場敬而遠之,而對蘇俄的的計劃經濟心嚮往之(不過有論者指出,胡先生晚年對此也過反省)。當代主流意識形態對資本主義的態度就不用說了,新左派當然也躍躍欲試地做中國(甚至還有世界)資本主義的埋葬者。可以說,反對、批判、超越、摒棄資本主義,是中國百年思想史的一大主線。



前兩天在圖書館讀了傅大為的『基進筆記』。裡面也有提到對知識份子的定義。意思概略是說,知識份子的原義,是指有知識的社會份子,是社會的『一部分』而已。他認為很多人引用這句話時都搞不清楚這個詞代表的意義。(大概是這樣吧,等颱風天過了我再去確認一下。)

我對秋風的中国知识分子为什么反对资本主义最感到興趣,我也一直覺得很奇怪,為什麼會反對資本主義。當然我不是要站這資本主義這邊搖旗吶喊,不過我對他們的心態實在無法理解。


Tag:

Algebra I, B. L. van der Waerde

這本書是傳說中的經典阿....^^"

老實說我的代數也只是初學,這裡寫的只是拿來翻一翻的感想,我讀的版本也不是最新版,而是第七版。

這本書處理的方法和我們一般的抽象代數書不同。像是 Algebra, Saunders Mac Lane and Garrett Birkhoff、A first course in abstract algebra 7/e, John B. Faleigh、Topics in algebra, I. N Herstein 這類比較近代的書,都從集合論下手。(近代數學的基礎!?) ,set, relation, function,...... 等等開始建構抽象的數學結構,像是 group 和 ring.

但是 van der Waerde 的做法似乎是盡量採取少的抽象觀念。(當然也可能跟當時的數學發展程度有關。雖然日後有不斷修訂,但是可能還是想保持原來的風格與進路吧。) 感覺上似乎比較像我們高中學的那種代數開始著手。我覺得不少數學概念都講得和一般的課本不一樣。看到 Ample group....講 alternative group 和一般課本很不同。裡面有些證明我看不太懂。譬如 The principal theorem of finite sets.

或許有一定程度後再回過頭來看會比較好。有人說,數學家的工作會把思考的過程抹去,只留下漂漂亮亮乾乾淨淨的結果。或許當有一定程度後,回來看這本書,可以更加明白代數學發展的思路,而不只是學到比較嚴謹、一致的理論架構而已!?


Tag:,

星期五, 12月 03, 2004

[Courant] Chapter 2

Courant in Gottingen and New York: The Story of an Improbable Mathematician
By Constance Reid
Book / 314 Pages / Springer-Verlag / January 1976 / 0387901949


Ref:Richard Courant

Courant(此章開始大多不會談即 Richard Courant 的家人,故稱之 Courant。) 到達哥廷根之後,經由先前在 Breslau 認識的朋友 Toeplitz, Hellinger 介紹,進入了名為 Lesezimmer 的讀書會開始研究電磁學。

當時在哥廷根,D. Hilbert 已經發表了他數學上的經典研究成果,成為了當時德國最重要的數學家;並和其好友 Minkowski 聯合開了一個關於數學物理的研討會。於是 Courant 便嘗試進入這個研討會,很快的他發現了這個研討會的水準其實比他所準備的還低,所以

在研討會開始之後,Courant 發覺自己非常的孤獨,他的朋友 Toeplitz, Hellinger 都很忙碌,而其他的學生似乎和他的興趣完全不同,在他們之間他找不到有潛力的朋友。他選了幾門課,包括 Hilbert 和 Minkowski 的課,然而這兩位大數學家講課實在差勁,其他的課也引不起 Courant 的興趣,唯一能讓 Courant 覺得有趣的就只有準備他的報告。

Courant 的處境依舊非常辛苦,雖然當時的天氣很冷,但是他實在負擔不起暖氣的錢,他唯一的娛樂就是在他所租的寢室裡讀書,像是『堂吉科德』。而他所能做的就是寫信向他待在 Breslau 的朋友 Nelly Neumann 訴苦。

直到一次機會,他替 Hilbert 的兒子擔任短期家教,他才有機會近一步接觸 Hilbert,也才認識到了哥廷根學術圈的社交機制。他決心成為 Hilbert 的助理。這個助理的職位是當時在哥廷根特有的,不過在可做的事實在不多,友人戲稱助理的工作就是陪 Hilbert 和其妻子 Kathe 聊天。

然而在數學物理研討會上,卻出現了意外。

這個研討會主要是利用 Hilbert 和 Minkowski 所設定的公理系統建立起現代的數學物理系統。對於物理,其實兩位大數學家也所知不多,所以研討會的成員並不能期望能從他們身上獲得什麼幫助,一切只能依賴自己。

Courant 分配到的工作是 Hertz 的論文,

然而在 Courant 上台報告時,Dr. Helly 卻忽然大聲指出他的錯誤,頓時台下一片嘩然。雖然 Courant 是正確的一方,但是他卻整個人慌亂了起來把他的報告拋諸腦後。總之,這是一個失敗的報告。

不過也因為 Dr. Helly 失當的舉止,Courant 不但獲得了其他成員的注意,也獲得了重講一次的機會。這次的報告,在事後寄給 Nelly 的信中被提到,『上週的失敗已經被一筆勾消。』,顯然 Courant 很滿意。

借由這個機會,Courant 漸漸打入哥廷根的學術圈,不但得到 Hilbert 的賞識,也獲 Minkowski 邀請到他家裡參加聚會。 Courant 本身也非常積極,為了打入 Alfred Haar 那一群人的圈子,他甚至縮衣節食以存錢參加 Haar 他們的聚餐。

不過,他很快地也學到不是每一個人都很在乎這個圈子,譬如 Hermann Weyl。他就被排斥在這個圈子之外,甚至有一次,在一個宴會裡 Weyl 只能整晚坐在椅子上自言自語。不過日後, Weyl 成為了舉世聞名的大數學家,可以說是 Hilbert 學術上真正的兒子。 Courant 晚年回憶起關於這些早年學生時期的事時,似乎感到非常的愉快,他被 Haar 和其友人接受,然而 Weyl 卻沒有。他似乎覺得『圈內』、『圈外』的概念饒富趣味。(Weyl 應該就不做如是想了吧....) Haar 後來也成為一位很優秀的數學家,特別是在測度論上很有貢獻。只是 Courant 也說:『不過不能相提並論』。

隨著 Courant 在哥廷根的情況鍵入佳境,他也開始覺得這些課程其實也蠻有趣的,並涉獵了物理、哲學。不過,在那個時候,只有數學才能真正貼近他的心靈。


Tag:, , ,

星期三, 12月 01, 2004

[Courant] Chapter 1

Courant in Gottingen and New York: The Story of an Improbable Mathematician
By Constance Reid
Book / 314 Pages / Springer-Verlag / January 1976 / 0387901949


這本書,我以為只是很少人借而已,沒想到根本就沒人看過。

這本書後面的借書紀錄卡,在我之前只有一個章,就是民國 76 年(1987)入庫。

話說如果一本書太熱門,太多人借,貼一張紙不夠用時,就會換一張新的。所以這不是個好的證據。

不過,話說我再看第一章時,既然發現,有些紙根本就沒裁開(應該是印刷的問題),我還得一張張小心的撕開。

也就是說,這本書,在 1987 年入庫後, 17 年來都沒人看過。以一本書來說,真是太慘了。更慘的是,我 google 出來關於 Courant 的資料少得可憐。幾乎沒有完整的介紹。

好歹 Courant 也是哥庭根學派的最後一脈(我不確定),而且建立了 Courant Institute of Mathematical Sciences 。更是許多經典的教科書的作者,對數學教育也很在意。難道到世人已經遺忘他了嗎?

嗚嗚....我會負起責任看完這本書的,Courant 你別哭啊!

既然網路上那麼缺乏相關資料,我會一般讀一邊寫一些筆記的放到網路上來的。

我看圖書館裡的 也好不到哪裡去吧....慘!

Kolmogorov in Perspective (History of Mathematics, V. 20)
by London Mathematical Society
Hardcover: 230 pages
Publisher: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 (September 1, 2000)
ISBN: 0821808729
Product Dimensions: 0.8 x 7.2 x 10.0 inches


Ref:Richard Courant

Richard Courant 並不喜歡談到他的童年。對此即使是他的妻子也所知不多。

他的父親 Siegmund Courant 和他的母親 Martha Freund 在 1887/2/17, Martha 是商人之女,曾在 Siegmund 父親的商店裡擔任店員的工作。

Siegmund 的父親 Salomon 是一個頗為成功的商人,Siegmund 很年輕的時候就投入了家族生意,然而他卻對一切事物都由他的哥哥 Jakob 決定感到不滿。隨者家族成員的增加, Siegmund 賣掉了他在家族生意中的股份到 Glatz 投資新生意。

Richard 14 歲的時候,他開始當家教賺錢。剛開始,Richard 沒有耐心又易怒,於是很快的就被解僱了。這給 Richard 非常強烈的印象,他開始學習他的高中老師,Erich Maschke,採用蘇格拉底法去引導學生學習,也開始了 Richard 一生對數學教育的重視。

不幸地,伯父 Jakob 因為生意上的困難自殺了,沒多久 Siegmund 便宣佈破產。接下來這兩年 Siegmund 一家過得非常辛苦,為了賺錢,Siegmund 甚至還因散佈色情卡片的罪狀而被罰款50馬克。而 Martha 又生了兩個孩子,只是都沒能活過幾個小時。甚至還有一段期間,在半年內他們搬了三次家。

1904 年,Richard 16 歲的時候,他的父母決定搬到柏林。Richard 卻選擇待在 Breslau 繼續上課。只是他必須在下課後一家接著一家給他的家教學生上課以賺錢維生。他不但替他的家教學生準備大學入學考試,還跑到當地的 Breslau 大學去聽數學和物理的課。

1905 年底,他通過了大學入學考試。Richard 原本打算念物理,可是當時的教授還是只談古典物理,根本不提量子論,所以他決定改念數學,不過當時 Breslau 大學的數學也不怎麼樣,Richard 對此非常不滿。後來受到一些友人的影響,他跑到蘇黎世,聽了 Hilbert 的好友 Adolf Hurwitz 的課,感受到完全不同的數學體驗。回到 Breslau 大學後,更加體會到兩者落差之龐大,使得 Richard 更加無法忍受Breslau 大學的數學。Richard 決定到哥廷根去。


Tag:, , ,

太慢了

剛剛打了幾句話的帖子, 既然要那麼久,或許靜態網頁對server 負擔較輕,但也太久一點了吧....

唉唉....

唉唉, 無名

老實說,無名的確比較好用,可是太長當機了....

而 blogger.com 又太慢了....寫起來很不爽....

我是覺得無名有點無度擴張....打算搬站了....